人行道砖的性能主要通过材料改性、表面处理及结构设计三方面实现,其目标是抑制细菌繁殖,提升公共空间的卫生安全。
1. 材料改性技术
在砖体原料中添加剂是实现长效的主流方式。常见的无机剂包括银离子(Ag⁺)、纳米氧化锌(ZnO)或二氧化钛(TiO₂)。例如,纳米银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并干扰其代谢功能,可实现广谱;二氧化钛在光照下产生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(·OH),分解有机物并杀灭细菌。此外,铜离子(Cu²⁺)也被用于抑制微生物附着。这些剂需与水泥基材或陶瓷釉料结合,确保其在雨水冲刷或磨损下的稳定性。
2. 表面涂层处理
通过喷涂或浸渍工艺在砖体表面形成保护层。光触媒涂层(如TiO₂涂层)在紫外线激发下持续分解有机物,适合光照充足区域;有机硅涂料则通过季铵盐等成分破坏细菌细胞壁。此类涂层需兼顾耐磨性与耐候性,部分产品采用微缓释技术,延长时效至5年以上。
3. 物理结构优化
通过砖体表面的微观设计减少细菌附着。例如,采用疏水纹理(接触角>150°)使水分快速流走,抑制生物膜形成;凹凸防滑结构可配合自清洁功能,减少污垢堆积。多孔砖体可负载材料,但需平衡孔隙率与强度。
应用与挑战
地砖适用于医院、学校、交通枢纽等高区域。需注意剂的环保性(如避免纳米银对水体的潜在污染)及成本控制。未来趋势是开发光/湿应材料及智能感应释放技术,实现按需。研究表明,综合材料与结构优化的砖可降低表面菌落数70%以上,但其长期效能仍需实地数据验证。

上一条:人行道砖烧结的烧制温度是多少?







